《关雎》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雎》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雎》说课稿1一、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何为?文学作品的教学何为?古代诗词教学何为?《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了如下诠释:
1、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P2)。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P15)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P16)。
4、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P22)。
5、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P22)。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诗歌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正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爱情”在他们心中因朦胧而好奇而神秘。
如何把一个年代久远的,我们先民的爱情故事诠释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而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孩子们又受到一次“早恋”的启迪?
如何深深地理解“淑女”“君子”的内涵,借助诗歌的魅力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对待爱情,而实现先贤圣达“风天下”的愿望,把当下的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这正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回避,亦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说教材: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纂而成。它收集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诗经》多是四言诗,隔句押韵,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中国诗歌发展始终有着重大的影响。
《诗经·关雎》位于《诗经》篇首。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只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毛诗序》则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诗经·关雎》被多个版本的初中的语文教材选用。依据《教师教学用书》,和相关的网络资料,大多数的教者把《关雎》作为爱情诗解读,其教学流程大多是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点到为止。如何解读《关雎》?如何领悟孔子把《关雎》置于篇首的用意?怎样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开挖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这值得我们探讨。
古代儒者重视夫妇之德。如果我们抓住诗歌中关健词句进行解读,不难发现,《关雎》正是以诗歌的方式对“淑女”“君子”作了诗化解释和表达。
淑女:“窈窕”淑女,“流、采、芼”荇菜过程,既是劳动的过程,从“比”的角度看,亦可解读为是淑女择偶的过程。从而我们发现“淑女”是:文静美好、勤劳、对待爱情慎重而明智、情趣高雅(从君子“琴瑟鼓之”,“钟鼓乐之”可看出)。
君子:从“求、思、友、乐”淑女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君子”是:爱得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
由此,我们不仅走进了文本,而且明白了“爱情”的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少男少女,我们的中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次“爱情观”的启蒙教育。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具有了永恒的“诗教”魅力。
四、说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体会《诗经》特有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3、诵读体会《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在抒发感情,在营造音韵美、意境美上的作用和效果。
4、解读“淑女”“君子”的内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健康美好的情感。
5、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其中,教学重点为:3、4、5;
教学难点为:4、5
五、说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法,朗读法
六、说学习方法:
标注诵读法,比较探究法
七、说教学流程:
㈠、走进诗经,激发兴趣
1、导入:今天天气开始降温,在生活中我们开始踏上寒冷的冬天之旅。不过,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那三千年的远古,我们便走进了人类文明的春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的《关雎》,感受我们三千多年前的先民那温暖的情感世界。
2、走进诗经:(投影:关于《诗经》的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窈窕淑女,寤寐思服。 ……此处隐藏9428个字……。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关雎》说课稿5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
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趣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景。教学步骤分为“吟诵、叹读、译文,赏析”等步骤,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