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1、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通过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题图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詥学生,主要呈现了四个场景图:分西瓜、分月饼、折纸和喂鸽子。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出示主题图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并完整的把图意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分的、折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分月饼的过程来引入分数。平均分是学生学过的知识,通过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分就是半个月饼,半个月饼就用分数来表示。分数会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样就引入了新知。即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兴趣。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1/2的开始,1/2的认识是一个起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这里开始,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我是从这五个方面教学的。
一是初步建立理解1/2的意义:通过分月饼,月饼的一半就是整个月饼的1/2,用分数1/2来表示。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俩份,每份就是他的1/2,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1/2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初步认识了1/2。
二是通过教学分数1/2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认识1/2。1/2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1”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中间的横行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是通过教学分数1/2的读写法来进一步认识1/2,写的时候,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读的时候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然后教师读几个分数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练一练。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
四是通过学生举出生活中能用1/2表示的例子,再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的1/2,能更进一步认识了1/2。
五是拓展部分: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这部分内容分为有的是平均分的图形,有的不是平均分的图形;有阴影占1/2、 2/4、4/8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判断、学习后,对1/2有了全新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后面教学1/4的认识做好了铺垫。
1/4的认识已经有1/2的认识打好了基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很容易地就建立了1/4的概论,理解了1/4的意义。最后完整地建立了分数的概念。像1/2、1/3、1/4、1/6、1/8等待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3、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的。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
4、说练习安排
练习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教学1/2的认识之后,我安排了一组图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这部分内容有平均分的,有不是平均分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有阴影占1/2、2/4、4/8的。在认识1/4后,我也安排了一个阴影部分占4/16的正方形,让学生判断能用1/4表示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学生对1/2、1/4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教授知识的深光度和延展性。
5、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使整个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整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全部呈现詥了学生。体现了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2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 ……此处隐藏21513个字……数到分数的概念上的一次扩展,更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它的教材地位非常重要,它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又是单元的“核心课”,为学生从认识整数到分数的飞跃架起桥梁,帮助他们正确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分数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但学生早已具备了整数分和分数分物体的生活体验,为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奠定了感性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进行正确的读写,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5、教学准备: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张。
二、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据此本课就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3、多元评价法,通过师评、互评、自评等方式,保证学生快乐的、积极的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纵观本课教学流程以情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激励,构建和谐课堂。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同学们去郊游需要分食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激起学习的兴趣。引发思考:把4个苹果,2瓶水,一个面包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比较公平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说出:每人分得苹果两个,水一瓶。但一个面包怎么分,每人分多少?这样与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自然产生疑问,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时老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动手用一个圆形纸片代替面包分一分,折一折。当学生体会到可以把面包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半个,但用什么数表示呢?在疑惑中老师顺势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才是积极、高效的活动。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构比较丰富的分数表象。我将这部分分成四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揭示意义,初步感知。
当学生疑惑这半个面包怎么表示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自主发现可用12表示,再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它的含义,这样把抽象的二分之一化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接受,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接着教分数的读写法,并注意把这些重难点通过板书突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实际操作,促进体验。
主要通过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
1、操作一:理解不同的图形,折出的分数却相同。
老师先提问:用一个圆形可表示出它的12,用其它的图形也能表示出它的12吗?
请学生小组合作,任选一种图形,折一折,找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随机收集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
老师质疑:瞧,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和图形形状没有关系。
2、辨析练习,考察学生是否能抓住“平均分”这个关键点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
3、操作二:理解相同的图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不同,表示的分数却相同。
老师再提问:用相同的图形表示一个分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请学生再次小组合作,动手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教师随机收集学生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再次质疑:为什么这些正方形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每一份却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呢?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这跟折法不同没关系,关键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
通过两次操作的比较,使学生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才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对分数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主动探索,丰富构建。
请学生用各种图形通过折、画、拼等方法表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老师随机收集学生创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如果在巡视指导时发现学生折出的分数多数分母是偶数的分数时,及时提示学生可用拼的方法表示出分母是奇数的分数,如把3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每个小长方形就是这个大长方形的13 ……以此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白,为他们自主创造提供机会。
(四)小结回顾,提高认识。
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个回顾、小结。在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所有的分数,再次感悟几分之一的意义,建构比较清晰的分数表象。
接着再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完成整个新知的建构。
整个环节的设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数形结合来建构模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课程新理念。
第三环节:深化知识,拓展应用。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达到理解深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
(一)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第一、二题:写一写、涂一涂。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
(二)走进生活,提高能力。
第三题,想一想。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应用能力。
想一想,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三)开放情景,拓展思维
第四题,找一找。请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找分数,拓展学生的思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整个练习,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说板书设计
纵观本课的板书,它不但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注意数形结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再加上学生的作品展示,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理解,但在真实的课堂中,各种生成资源非常丰富,常常在我们的预想之外,这都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才能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
点击下载此文件包含图片、符号、文本框等。
文档为doc格式